人物名片:刘万民,男,中共党员,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Aalborg University(丹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评审专家,湖南省、江西省科技专家库专家,湖南省科技咨询与评审专家,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专家,湖南省技术标准创新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湖南省电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届委员,湘潭市科学技术局与知识产权局科技专家,湘潭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湘潭市科技特派专家,湘潭市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湘潭市高层次人才D类(高级)人才,湖金沙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材料工程系系主任,“环境催化与废弃物再生化”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与“环境功能材料与污染控制”湖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湖南灿溪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Journal of Power Sources、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国际权威期刊审稿人。
一、“三年拿下博士学位”
“现在回想起来,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确实辛苦,但当时攒着一股子劲,给自己定下目标,三年一定要拿下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家离中南大学较远,到实验室至少要花一个小时,为了按时到校,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一天24个小时,真正的睡眠时间只有6个小时。白天泡在实验室做实验、看文献,晚上回家后继续看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学术论文,直至深夜24点。”他笑着说道,“每天傍晚一坐上回家的公交车就会不知不觉睡着,到站后条件反射地醒了,回到家屁股一沾沙发也会睡着,晚饭后坐在电脑面前又会精神抖擞。”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当我们问到如何在专业领域走在前沿时,他认为养成阅读文献的习惯很重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专注于专业领域的文献阅读,不停地跟踪该领域的新信息,通过一定量的积累才能捕捉到你想要去做的课题。”
正是这样的努力,他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并成为课题组第一个在国际能源类顶级期刊《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上发表学术论文与获得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首届“中聚电池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他在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写到,“忆寒来暑往之艰辛,道文献沉浮之滋味,这段特殊的求学经历令我永生难忘,将永远鞭策我奋力前行。”这是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真实写照,也成为了他人生奋斗的起点。
二、“做应用基础研究,追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刘万民除了在基础研究上有深厚的积累外,也是我院以技术孵化企业的教师。由他协助创办的湖南灿溪新材料有限公司致力于新型能源材料及其前驱体、金属碳化物、氮化物及其固溶体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和推广。谈到孵化企业的契机,他告诉我们,2013年上海某企业需要一种新型导电粉体材料,联系他进行研发。“那段时间,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外,我整天泡在实验室,花了一年时间才做出稳定的产品。大热天做实验时,汗水不停地从脸上滴落,不经意用手背去揉汗水浸疼的眼睛,将这个黑色粉末材料抹到了脸上,同事看到后,笑问我是否在‘做煤’。”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凡事都有一个成长过程,刚开始的时候是很辛苦的,积淀到一定程度后,收获自然而来。”很轻巧的一句话,在他脸上完全看不出一丝波澜。这段经历让刘万民觉得,个人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现代大学有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我觉得大学工科教师,在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之外,如果有可能,完全可以利用好课余时间,整合自己的资源,直面市场需求,做市场上真正需要的产品。”他认为,无论从经济价值角度,还是从个人价值实现角度,大学的科技工作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而应更多地注重服务行业、服务社会。
三、“坚守岗位十五年,团队迎来新鲜血液,期待更进一步”
随着自身能力的增长与在行业中知名度的提升,多家单位邀请刘万民加盟,但他怀着对学校深厚的感情,始终坚守在湖金沙这块阵地上,一晃就是15年,见证了学校、学院的一步步发展。
“今年是我担任材料化学教研室主任的第六个年头了,有时感觉这个职位就像一个管家,事无巨细,繁杂琐碎。”尽管如此,他对于材料化学教研室团队建设的心得让我们深感佩服。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已经慢慢起步,凝聚了研究方向,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材料化学专业成立于2011年,是金沙2004路线js5最年轻的专业,尽管经过前期自身的努力,与省内外多所重点高校、多家知名企业缔结了友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深造、实践与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团队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去年下半年引进了两个博士以后,这个团队才基本成型。目前,我们紧跟当今社会的能源革命战略需求,聚焦于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动力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继续深入优化,长寿命、宽温区新型储能电池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高功率、长寿命水系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固液废弃物资源化为离子电池材料。”
他说起读博期间,导师团队的运转模式给了他很多启发。“他们一共四位老师,分工十分明确,一人出去跑企业、谈横向项目、做学术报告,一人负责专利、论文、纵向项目,一人管理课题组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及实验室,一人外驻企业、给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这样的团队中,博士生、硕士生有做不完的工作,学生在其中非常受锻炼,人才培养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这是属于比较理想的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模式了。”刘万民不无感叹地说。“重点大学的教师们尚且能彼此合作,组建凝聚力与战斗力如此强大的科研团队,我们二本学校组建团队时更值得深思。”
对于教研室新进博士,刘万民既严格要求又毫无保留。他建议教研室的博士们要多泡实验室,每年至少要申请一项专利、发表两篇高水平论文。“这是为每个人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也是为团队申报高层次课题、高水平成果打基础。”科研成果要一步一步地积累,要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形成强劲有力的团队。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们会一起策划阶段性或年度的成长目标或方案,定期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出现问题,他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来,并要求及时改正,以此让每个人学会沟通、团结协作,在逐渐的磨练中,培养成员独当一面的能力。“争取在五年内让专业团队有较大进步。”这是整个材料化学教研室达成的共识。
笔者不禁感慨,优秀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成长故事,一定都有鲜明的做事风格,一定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人物简介
刘万民
[主要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新型锂/钠离子电池材料可控制备技术、固液废弃物的增值化利用技术、无机功能粉体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基于轿车用镍钴铝三元动力电池材料在电化学性能、储存性能及热稳定性能等方面的不足,经过系统科学研究,发现了前驱体中镍离子平均氧化态对镍钴铝三元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改善方法,发现了容量无损壳核结构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及其存储性能、安全性能的优化策略。基于大巴车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材料在制备过程中的高成本、高污染等问题,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研发了零排放型化学镀镍液及其废液资源化为多元掺杂磷酸铁锂/碳复合材料新技术。基于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优势,研发了钠离子电池材料Na3FeF6和NaFeF3/C的连续制备新工艺。基于新能源行业用导电剂低密度、高成本等问题,开发了形貌可控、粒度均匀、高密度、低成本的炭基导电剂。
[目前研究聚焦]
经过前期研究方法、实验技术与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课题组目前主要聚焦于以下研究工作:传统动力锂离子电池材料高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性能的继续深入优化;长寿命、宽温区新型储能电池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高功率、长寿命水系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固液废弃物资源化为离子电池材料。
[研究成果]
主持(完成)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等10余项课题研究,在锂/钠离子电池材料、废弃物锂/钠电资源化利用、无机功能粉体材料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已获授权5项。参编著作2部。获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中聚电池奖学金”、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优秀学术论文、湘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和学术成果奖、教学质量优秀奖等多项奖励。
[科技创新指导、学生培养等成果]
指导湖南省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指导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三等奖1 项(省级),指导湖南省大学生创新作品竞赛获三等奖2项(省级),指导学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获授权3项。
[教学科研心得]
永葆求知与进取之心,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教师寄语
学正知,存正念,传递正能量;
读好书,行好事,建设好社会。
青春没有草稿,人生没有彩排,
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